|
愛心支教二十里,堅守鄉村九三人! |
|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罷了,我愛教育,樂于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看到孩子們能有所收獲,就很欣慰,只要他們需要我,我就會將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薄獜埥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二密鎮葫蘆套學校的數學課堂上,有這樣一位80后的年輕教師在激情滿滿地授課,他就是張健。張健是九三學社通化市委教育二支社的社員,是通化市百思特輔導學校的創始人,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葫蘆套學校五、六年級數學學科的長期支教教師。
張健于2009年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畢業后的他拒絕留在大城市發展,而是毅然決然回到通化投身于家鄉的教育事業。他創辦的百思特輔導學校下設小學、初學兩個教學部,開創了獨特的“六位一體”輔導模式,是通化市規模較大的中小學個性化輔導學校,深受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創業有成的張老師不僅是心系家鄉教育機構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返鄉支教助力鄉村振興的筑夢人。
張健老師的支教行,可謂是志愿不停歇,風雨路兼程。二密鎮葫蘆套學校距離市區有二十里的路,去年一整年,張老師每周兩次,往返一個小時的車程,去到偏遠的葫蘆套學校,給五、六年級的孩子們提供支教志愿服務。疫情期間,他將數學課轉為線上教學,日日督促,題題不漏,為的就是讓學生們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在特殊的疫情期間也能通過網絡在線學習提高數學成績。復課復學后,學校出現了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張健老師主動提出增加課時,從每周兩天增加到五天,學生們每天都能在學校里看到張老師的支教身影。
不知不覺中,張健的支教志愿服務已經有近兩年的時間了。在支教志愿服務的教學實踐中,他充分了解偏遠鄉村學校的教學教育現狀,熟悉學情,探索教法,實施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重基礎巧提升,以獨特高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的數學興趣,提高學科成績;他注重學生們身心發展,熱心關愛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主動幫扶貧困家庭,自發地資助了多名困難學生,立足服務,勇于擔當,用愛心和汗水助力鄉村教育。
對張健來說,為鄉村孩子提供支教服務,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盡微薄之力點燃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讓孩子們能在志愿服務精神的滋養和浸潤中茁壯成長。
“張老師工作非常認真,一絲不茍,我們愿意聽他的話,他來了以后,我的學習熱情都提高了,我們要跟著張老師好好學數學,我要對他說:謝謝你,張老師!”葫蘆套學校的一名六年級學生用樸實真誠的話語表達著孩子們對張健老師的感恩之情。
“張健老師有朝氣,有活力,積極上進, 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他是學生的益友,帶領孩子們一起結伴前行,一年多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行為規范了,思想進步了,理想明確了,感謝張老師助力鄉村教育……”葫蘆套學校副校長王祿林贊許道。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志愿服務精神要想在校園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寒來暑往的不懈堅持。愛和希望在繼續,鄉村教育的志愿助力行動在路上。張健老師的支教志愿服務,履行著一名平凡師者的責任堅守與職業情懷,踐諾著一位教育志愿者的無私奉獻與心懷淡泊,彰顯著我們九三人的高尚品格與社會責任。
|
|
|
|
|